于都新能源汽车基地_于都新能源汽车基地在哪里

       于都新能源汽车基地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于都新能源汽车基地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西安提出2030年汽车全面电动化 2025年个人购车新能源占比50%

2.比亚迪新电池公司落户盐城,这对盐城的发展有何好处?

3.新能源汽车最早发源地在哪里

4.三安光电签订38亿元大单锁定新能源汽车领域,冀望高端产品扭转业绩颓势

5.新能源汽车落地湖南湘阴:千亿产值下的“困境”

6.到底是造车还是圈地?发改委点名宝能汽车/恒大汽车

于都新能源汽车基地_于都新能源汽车基地在哪里

西安提出2030年汽车全面电动化 2025年个人购车新能源占比50%

       易车讯 近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内容显示,计划到2025年将西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注册个人购置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50%左右,到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以下是意见原文。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是落实党中央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的有效途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办发〔2020〕39号)、工信部等14个部门关于印发《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行动计划》(工信部联通装〔2020〕159号)、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关于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发改产业〔2020〕202号)等文件精神,抢抓机遇,加快构筑汽车产业发展新优势,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紧扣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自主培育和引进合作并重,强化整车整机带动、创新引领、应用牵引,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产业基础高端化;依托龙头企业,持续补链、强链、延链、增链、稳链,培育聚集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将西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产业发展实现“一跃升四突破”:

       (一)产业规模实现新跃升。到202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汽车制造业的40%以上,产销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二)核心竞争力提升取得新突破。整车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千瓦时/百公里,市场推广规模全国领先。

       (三)关键领域发展取得新突破。高级别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深入融合发展。

       (四)品牌培育打造取得新突破。培育国际、国内知名的汽车品牌,打造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形成市场认可度高、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多元化的西安新能源汽车制造品牌。

       (五)绿色交通体系取得新突破。“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汽车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提高,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万辆左右;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提升重载货车、工程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力争到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

       三、发展重点

       (一)加快新能源汽车迭代升级。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为方向,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氢燃料汽车等引领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推动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多技术路线并重,实现乘用车、商用车及专用车全系列多元化发展。

       (二)提高产业链稳定性竞争力。着力构建安全可控、层级合理、供给全市、配套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以整车需求为牵引,做强动力电池,做大电机、电控,破解“卡脖子”瓶颈及短板弱项,形成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三)改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推进全市汽车电动化,持续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制定相关标准和完善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

       四、主要任务

       (一)发展壮大整车规模

       1.扩大新能源乘用车领先优势。大力支持比亚迪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比亚迪发挥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先、品牌领先、市场领先优势,支持企业DM-I超级混动和纯电动并行发展,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新车型,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依托现有基础,积极引进国际高端品牌和造车新势力,进一步扩大全市新能源汽车产能。鼓励支持西安吉利加大研发投入,及时推出更多性能优异、性价比高的车型产品,抢占市场,充分释能。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乘用车基本形成高、中、低端全覆盖,纯电动与混合动力多路线,轿车和SUV全系列发展的格局。(责任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投资局)

       2.推动新能源载货车规模化量产。鼓励支持陕汽、比亚迪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加大纯电动、氢燃料、无人驾驶重卡的技术储备和产品研发,针对不同用途、不同工况、不同需求,丰富系列、拓展车型、加快推广。支持专用车企业针对电动汽车特点,做好现有产品升级换代,加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制上市,做专做精新能源专用车。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载货车实现多技术路线并举、产品系列全覆盖、产销规模行业领先。(责任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3.加快新能源客车投产释放产能。支持比亚迪纯电动客车基地充分释放产能,依托品牌优势、营销渠道,丰富客车品种,实行定制化生产,进一步扩大产销规模。实施品牌培育工程,以公交、旅游观光车、通勤车等市场为重点,研发生产适应城市和农村不同使用条件、耐用、经济的城镇客车系列产品,激发现有客车企业的发展潜力,大力培育特色客车自主品牌,不断做大新能源客车制造产业规模。(责任单位:高新区管委会、相关区县政府;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二)贯通产业链供应链

       1.做大做强动力电池产业。推动比亚迪、三星环新等企业持续放量和提产扩能,加快比亚迪刀片等新型动力电池、北汽双园等高端动力电池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汽车动力电池形成配套西安、供应全国,产销规模居全国前列的发展格局。(责任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投资局、市发改委)

       2.培育拓展产业链体系。围绕整车需求牵引,坚持政策引导、企业主导、园区承载,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三电”核心部件企业,以及车联网、车规级芯片、汽车电子电器等关键核心部件企业,补齐短板弱项,形成自主可控、层级合理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责任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相关区县政府;配合单位:市投资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3.构建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区域,持续强化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标准厂房建设,优化园区“软硬件”实力,创新入园政策,不断提高园区承载能力,通过整车带动、服务吸引,力促一批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聚集发展,打造1—2个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责任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相关区县政府;配合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投资局)

       (三)强化突破关键领域

       1.加速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作为智能网联技术率先应用的载体,支持和推动汽车、电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运输等企业跨界协同、跨领域融合。发挥全市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鼓励支持高校、企业、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重点联合攻关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信息物理系统架构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研发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辆与车外其他设备间的无线通信(V2X)、线控执行系统等核心技术和产品。积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应用,支持西咸新区、高新区、航天基地等区域,率先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先导区和测试示范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配合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航天基地管委会,相关区县政府)

       2.布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高校科研机构、汽车企业以及制氢运氢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重点推进燃料电池电堆、超临界水蒸气制氢等重大技术攻关项目产业化应用。支持推动陕汽等整车企业,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试验、适应性改进,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开发区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示范,探索研究市场运营商业模式,加快产业化步伐。(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

       3.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陕汽、比亚迪、法士特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的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等,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产学研联合攻关,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键环节、瓶颈技术,突破整车控制、车身轻量化、电动汽车底盘、动力电池设计、电池正负极材料、驱动电机及控制器、智能驾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起草,引领行业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管委会)

       (四)突出产业市场拓展

       1.推动公共领域汽车全面电动化。巩固公交车电动化成果,加快出租车、网约车全面电动化进程,加强党政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采购需求管理,鼓励其带头使用和扩大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比例。稳步提升驾校和考试车辆、物流配送、环卫、工程建设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占比。2021年起,新投运的绿色物流转运中心城市配送转运车辆全部采用纯电动车;2022年起,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全部实现纯电动。到2024年,现存非纯电动公交车、出租车基本完成淘汰或退出;到2028年,非纯电动网约车全部完成退出。鼓励渣土车、环卫车等电动化,2022年底前争取向市场投放1000辆小型电动建筑垃圾运输车;力争到2025年,渣土、环卫(中小型)、搅拌、城市客运、景区、通勤、物流、驾校和考试等车辆实行电动化替代。(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机关事务中心、市国资委、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发改委、市文化旅游局、西安城投集团;配合单位: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2.鼓励私人领域推广使用。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停车便利、不限行、充电桩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整车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宣传力度,普及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知识,进一步加大渠道建设和促销力度、开展“以旧换新”等模式,让利消费者,促进私人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健全市场流通机制,鼓励新能源汽车二手车交易并完善鉴定评估机构,不断壮大交易份额。到2025年,私人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比逐年提升,力争全市新增注册个人购置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50%左右。(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3.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西安市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按照适度超前、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原则,加快推进充电设施建设,鼓励融资租赁等新型商业模式,形成布局合理、便捷高效、覆盖全市的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需求。到2022年,全市新建成投运集中式充电场站200个、充电桩10000根。力争到2025年建成投运新能源汽车充电站350个、充电桩20000根。(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配合单位: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4.强化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切实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安全监督,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日常监督管理,完善营运车辆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缺陷产品召回管理规定,做好动力电池、充电设施等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查。支持制定新能源汽车整车、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安全检测标准,逐步推动动力电池针刺试验等综合测试工作。加强新能源汽车报废回收管理,督促指导有资质的回收拆解企业做好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加大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和故障应急处置力度,完善应急预案,及时处理消防、救灾和人员疏散等重大应急事故。(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配合单位:市工信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汽车产业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市级相关部门、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负其职,协同推进,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全市形成上下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汽车专项资金向我市汽车项目倾斜支持。用活、用足先进制造业强市等相关政策,继续兑现落实现行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补贴政策,实施三环内新能源物流车不限行等差异化交通管理措施,研究制定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鼓励银行、担保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机构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并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

       (三)强化人才保障。依托我市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陕西交通运输学院、西安汽车职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共建培训基地,提高专业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发挥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作用,探索“订单式”人才培训机制,对操作人员加强针对性技能培训。

       (四)严格督导考核。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完善督查督办举措。市级相关部门,各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制定工作计划,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将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比亚迪新电池公司落户盐城,这对盐城的发展有何好处?

       5月26日,御捷电动车作为行业领导品牌,再次引领行业发展,行业首批国标标定车型隆重下线,这也意味着御捷电动车提前进入“国标时代”。御捷汽车营销中心总经理刘桂清先生、御捷汽车制造中心总经理王海伟先生、财务部长王林先生、制造中心副总经理罗飞先生、产品中心项目总监蒋广发先生、老阳弹车创始人杨总出席了新品下线仪式。

       线下仪式由营销中心总经理刘桂清主持并致辞。他说:2021年注定是行业大洗牌的一年。9月即将发布的行业新国标,势必引发头部企业的新一轮“赛跑”。这一次,御捷电动车又一次跑在了行业的前面。

       众所周知,现行的国际标准对生产企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制造工艺、技术研发积累等方面。,这些都有很高的门槛。这次御捷电动车“迎难而上”,提前完成了国标车的技术储备。这既是御捷电动车在国标时代之前的一次“大阅兵”,也是御捷强大实力的直接体现。

       御捷汽车营销中心总经理刘桂清致辞

       今年3月,工信部、装备中心、汽车工业协会、交通部、公安部、中国汽车标准研究院和政研中心发布了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标准修订稿,低速车新国标也将于9月出台。

       这无疑是微型低速电动车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新标准的出台对行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大洗牌,给有实力、有规模、有积累的品牌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在这种环境下,今天(5月26日)上午,御捷电动车国标标定版正式发布,御捷汽车成为首家实现全面新国标、锂电产品齐全的迷你电动车品牌。

       在新国标草案中,有多项重要的具体参数和要求,成为微型低速乘用车企业生存的硬门槛。御捷所有产品不仅在标准范围内,还拥有多项自主研发或行业独有的功能和配置。

       1.增加对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外形尺寸和整备质量的要求:长度不大于3500mm,宽度不大于1500mm,高度不大于1700mm,整备质量不大于750kg;

       今天发布的两款新国标标准车型途骏和途悦,尺寸分别为3400*1500*1500mm和3378*1500*1500mm,轴距为2385mm。两款车型在业内同平台产品中轴距最大,车内空间自然更大空。不仅这两款新车的尺寸在新国标范围内,御捷品牌其他车型的尺寸参数也符合标准!

       2.增加碰撞后安全要求: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正面碰撞试验速度为40km/h,侧面碰撞要求与传统轿车一致;

       御捷全系车型采用IVD一体式笼体和业内独有的双层防撞钢梁,顺利通过了规定试验速度下的正面和侧面碰撞试验,完全满足碰撞后新国标的安全要求。

       3.增加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低速提示音要求;

       御捷新国标标定版在车速低于20km/h时,能对车外人员发出适当的提示音,符合新国标的低速提示音要求。

       4.增加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限速装置和制动性能要求: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应当具有限速功能或者配备限速装置(限速最高70km/h),制动性能应当配备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为强制性);

       御捷汽车按照新国标草案的要求,在现有的所有产品上都安装了ABS,符合标准,大大提高了乘客的安全性。

       5.更新了对纯电动乘用车动力电池的要求:重点更新了对电池的相关要求;增加了对电池能量密度的要求:微型低速纯电动乘用车能量密度应不低于70wh/kg;;

       御捷旗下车型锂电池全部采用上市公司郭萱高科32131圆柱形A类电池,单体电池容量≥185wh/kg,远超新国标对电池的要求。

       6.低温启动性能:在-20℃±1℃静置8h后,可正常启动运行;

       御捷自主研发的锂电池加热系统,在-20℃仍能自由启动,满足新国标对低温启动性能的要求。

       7.可靠性要求:总里程8000km(加固坏路2000km,6000km);对于平坦的道路);

       御姐已经平安13年了。目前御捷产品最高行驶里程已经达到惊人的16万公里,车辆还在正常使用中!

       除了上述低速电动乘用车新国标的几项刚性要求外,御捷还拥有多项自主研发、行业领先的创新功能:独有的Yo-Link智能车联网系统、BCM控制系统(整车电动智能防盗、大灯延时关闭、车速感应锁定、超载保护等功能),可选制冷制热空调制,智能开放的软硬件平台和生态服务系统,可实现人机交互。

       御捷汽车为什么能成为第一个实现全面新国标、全面锂电池产品的迷你电动车品牌?

       御捷电动车作为一家发展13年的老牌汽车企业,拥有新能源汽车、其他乘用车、一级摩托车生产资质。作为微电动车行业资质最全的企业,细分品类集中度越来越高,在低速电动车行业的成绩有目共睹。

       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新生活,新御捷”以全新的姿态在行业内掀起了一场“御捷风暴”,而“用安全定义品质”的品牌理念正是御捷汽车颠覆行业伪劣产品的秘诀。一直以来,御捷汽车都是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只有专注于产品质量,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产品。”这是每一个御捷人永恒的信念,也是御捷汽车对市场和消费者最真实的承诺。

       今天,宇杰国标校准产品的下线,不仅意味着宇杰产能的扩大和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丰富,也意味着宇杰走上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平台。微型车、新国标产品、新能源产品在行业媒体朋友和经销商的大力关注和支持下,必将迎来下一个发展高峰。

       天时、地利、人和——新国标时代即将到来,御捷汽车锂电池整体布局已经完成,御捷人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御捷汽车对产品品质近乎苛刻的追求是高品质产品诞生的动力。每一层的用心和专注,以及从上到下对品质的坚守,为新国标时代高品质产品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宇杰国标校准产品的下线,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开启新国标时代宇杰产品崛起的新篇章!

       百万购车补贴

新能源汽车最早发源地在哪里

       比亚迪新电池公司目前由于扩展生产规模,所以在盐城以及芜湖还有深圳,长沙,重庆,西安等地方都已经落户生产电池的基地。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盐城地方经济的发展,能够解决盐城的部分就业问题,同时,加快盐城地方经济人口的流动。对盐城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逐渐开始发展。各大汽车生产商都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家人口就业的问题,拉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一旦开始普及使用,减少使用汽油柴油汽车,将会对环境造成很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环境做出绿色贡献,拉动国家绿色GDP增长。

       比亚迪新电池公司落户在盐城也是同样的道理。盐城在江苏而言,发展不如南京和江苏,对于比亚迪公司而言,选择落户在盐城发展新电池公司也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这对于盐城当地居民的就业,也是一个好消息。可以解决外出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加快当地绿色GDP的发展。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也就可以提升当地外流居民回乡就业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

       各大汽车品牌目前都已经开始研发新能源新电池的汽车。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时代的趋势,各个公司也开始在为此做出研发。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碳排放的减量也在更进一步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电器工具。对环境友好,对我们的生活也很友好。越来越多的人也会顺应时代的潮流,选择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电气工具。

       比亚迪新电池公司落户盐城,这对盐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安光电签订38亿元大单锁定新能源汽车领域,冀望高端产品扭转业绩颓势

       蔚来汽车的生产基地在合肥:

       这一基地占地约840亩,是蔚来汽车ES8、ES6的生产基地;按照最初的规模计划,蔚来汽车合肥工厂一年能生产10万台车。

       蔚来NIO汽车是中国的一帮互联网企业家联手创立的汽车品牌:

       于2014年11月成立意在打造属于中国的高性能智能电动车。这座全新智能高端电动车制造基地按照业内最高标准建设,设有冲压、车身、涂装以及总装四大工艺车间,拥有国内最新全铝车身生产线。另外还建有质量中心、试车跑道、能源中心、蔚来中心和综合办公区。

新能源汽车落地湖南湘阴:千亿产值下的“困境”

       三安光电(600703.SH)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碳化硅芯片获得大订单。

       根据11月8日公告,一家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公司,将向三安光电全资子公司湖南三安采购碳化硅芯片,至2027年预估该金额总数为38亿元(含税)。

       但三安光电没有披露这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名称,其表示,涉及本次交易对方的有关商业敏感信息,公司已履行披露豁免程序,对部分信息进行了豁免披露。

       湖南三安的产品(碳化硅芯片)已经在生产,对方(新能源汽车公司)现在也已经在试用了。三安光电有关人士11月8日下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碳化硅业务逐步落地

       虽然此番获得38亿元大单,但对三安光电近两年的经营业绩却没有影响。

       三安光电披露的意向采购协议内容显示,需方(新能源汽车公司)承诺自2024年至2027年确保向湖南三安每年采购碳化硅芯片。

       而38亿元的订单金额,是基于2022年市场价格感知并包含2023年产生的研发业务需求的预估。

       协议确定的供应时间是4年,包含2027年当年。前述三安光电有关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至于需方为何要从2024年开始采购碳化硅芯片,上述三安光电有关人士称,主要是需方现在的需求不大,同时产品试用比较耗时间,而且我们本身的产能也需要时间提升。

       不过,三安光电公告认为,本次向需方供应的碳化硅芯片将应用于新能源车主驱,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公司知名度,为公司碳化硅业务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实,湖南三安的碳化硅芯片此前就已经取得突破。

       在今年9月份,湖南三安发布1200V碳化硅MOSFET系列产品之后,又收到了经IATF(国际汽车工作小组)批准国际权威第三方认证领导品牌DQS正式颁发的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而本次获得质量认证就是碳化硅产品。由此,业界预计湖南三安将加速该类产品的客户导入。

       到了10月12日,三安光电通过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碳化硅衬底已向多家国际大厂送样验证,已获得客户的验证通过并实现销售。

       实际上,更早前的今年3月,湖南三安的车规级半导体产品已实现项目落地。

       按照三安光电2022年半年报信息,湖南三安与理想汽车(NASDAQ:LI,02015.HK)的关联公司北京车和家共同出资成立苏州斯科半导体有限公司,湖南三安出资9000万元,持股比例为30%。该合资公司主要从事汽车专用功率模块及电力电子模组的研发导入、生产制造和销售。

       三安光电2022年半年报还显示,湖南三安主要从事碳化硅、硅基氮化镓等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的研发及产业化,包括长晶—衬底制作—外延生长—芯片制备—封装产业链,总占地面积约1000亩,总建筑面积超50万平米,投资总额160亿元,项目达产后,配套产能约36万片/年的生产能力。

       另据三安光电官宣,湖南三安二期项目已在今年7月开工,预计今年内建成投产,主要建设以碳化硅、氮化镓等为主的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生产与研发基地,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铁机车、航空航天和无线(5G)通讯等领域。

提升高端产品销售比重

       对于碳化硅芯片获得的进展,三安光电声称为其在全球汽车领域市场的拓展打开了大门。

       但三安光电眼下的业绩表现却略显尴尬。

       2022年三季报表明,三安光电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86.36%仅为5491.15万元,同期扣非后净利润甚至同比下降134.73%,出现1.07亿元的亏损。

       三季度业绩不佳,主要是传统领域的LED销售没有达到预期,新项目的盈利能力还没上去,同时财务费用增加等。前述三安光电有关人士如此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

       三季报显示,三安光电2022年前三季度财务费用高达2.45亿元,而上年同期仅为5188.83万元。

       公司的新项目主要在福建泉州、湖北和湖南,方向是多生产高端应用品,MiniLED和碳化硅都是比较高端的,是未来重点发展产品,并且都有在供货了。上述三安光电有关人士表示。

       按照定期报告资料,三安光电除了湖南三安,在福建泉州有两个项目,分别是总投资138亿元的泉州三安半导体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一期)和已投入33.65亿元的泉州三安集成电路产业化项目。

       这两个项目,分别主要从事氮化镓、砷化镓和特种封装业务与主要从事滤波器及封装业务,三安光电称产能持续释放中。

       而湖北三安则主要从事Mini/MicroLED外延片与芯片和芯片深加工等业务,总投资120亿元。

       公司目前的营收中,传统产品占比比较大,但高端产品在快速增长。上述三安光电有关人士指出。

       但市场更看重三安光电碳化硅的前景。

       东莞证券研报称,碳化硅电气特性优越,有望成为最具前景的半导体材料之一,下游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正在驱动行业成长。

       安信证券研报认为,高续航和快充的市场需求下,新能源汽车由400V向800V架构升级趋势已成大局,以碳化硅为材料的功率器件优势明显,行业处于快速增长前夕。

       三安光电援引的Yole预测显示,受汽车市场以及工业、能源等市场推动,预计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将从2021年的10.9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62.97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34%。

       三安光电在半年报中称,目前,湖南三安已到产能6000片/月。

       湖南三安的产能正在逐步提升,目前已经多于6000片/月。上述三安光电有关人士说,碳化硅主要在湖南三安生产,三安集成也有部分生产,未来碳化硅会是比较大的增长点。

到底是造车还是圈地?发改委点名宝能汽车/恒大汽车

        本报记者 陈靖斌 岳阳报道

        某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湖南湘阴,在湘阴建设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让湘阴这座位于长沙以北近70公里的小县城成为众多投资者瞩目的焦点。

        据了解,该项目用地总规模约2400亩,规划年产能50万辆,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过1000亿元。根据当地政府要求,项目于2020年6月25日前需具备开工条件。

        然而半年过去了,开工条件具备了却未如期开工,项目空地上原来巨幅广告牌却被悄然撤下,县长曾经调研项目的新闻也在政府官网上删除了,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猜想,湘阴引进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到底怎么了?

        “只有发展工业才能拉动经济增长,虽然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但实际上并没有招商到太多‘好项目’。”一位政府官员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吐露,难得招进新能源产业的“好项目”,到底能否落实推进,目前却仍摸不透,这也使他们十分捉急。

        好项目招商难、推进难背后,折射的是省市周边县域的发展难题:一方面是长沙的南拓以及虹吸效应,高新技术企业不愿来,湘阴自身的特色绿色食品产业带来的实际税收却又很少。而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还面临着规模工业的核查压力,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业增长。

        这也倒逼着湘阴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而新兴产业是他们首选的发展方向。“湘阴想发展新能源其实也是对新兴产业的博弈,能否产生新的盈利增长点仍未可知。就像谈恋爱一样,来了是喜事,不来你又想着她来,想跟她谈她却只是抛了下媚眼,真的好难。”一位政府官员向记者坦言。

        起底湘阴“新能源产业”

        某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湖南湘阴,在该县筹建整车生产基地,着实让湘阴赚足眼球。

        事实上,对于湘阴而言,该项目落地也确实意义非凡。

        湘阴县县长李镇江在调研项目现场时曾表示,该项目填补了湘阴 汽车 生产的空白,必将对全县经济 社会 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对于201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33.32亿元的湘阴而言,确实炸开了锅。

        根据《湘阴县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9年湘阴县的招商引资取得 历史 性突破,新引进“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4个。其中该企业筹建的新能源 汽车 整车及中央电机项目总投资450亿元,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过1000亿元、税收超60亿元。

        《湘阴县政府工作报告》亦评述称,这是湘阴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项目,既是 科技 密集型产业,又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必将成为湘阴县推动强园兴工的“新龙头”“新引擎”。

        李镇江亦在督导项目建设时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咬定6月25日前具备开工条件这一目标,严格按照协议要求,坚持技术标准,强化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

        然而半年过去了,《中国经营报》记者来到项目现场发现,原来某企业的新能源 汽车 广告牌已悄然撤下,现场仅是一片空地,而政府官网上李镇江于2020年6月1日督导项目建设的新闻,也遭到了删除。

        一位政府官员向记者坦言,眼见着好项目好不容易招商引资进来,企业又没说开工,也没说不开工,让他们也很为难。“它在湘阴既拿了地建房地产,也拿了地建新能源 汽车 。而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政府也不是很明朗,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过程中难免会有问题,但迫于产业转型和竞争压力,我们对这个新兴产业也不得不去 探索 ,政府当然还是希望项目能够顺利落实推进。”

        产业转型之痛

        湘阴之所以迫切希望新能源 汽车 整车生产基地项目能顺利落地,背后折射的是当地县域经济的产业转型之痛。

        一方面早在2017年,湘阴就规划5年内主动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和配套,发展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另一方面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湘阴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的举动并没有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规划实施将近3年,才有企业弥补县新兴产业链的空白。

        事实上,早在2017年,湘阴县就规划以环保设备、城市智能装备为重点,做大做强绿色装备制造产业。而新能源 汽车 产业基地,正是绿色装备制造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根据湘阴县政府印发的《关于促进工业发展的五年行动计划(2017-2021)》显示,湘阴县将深入贯彻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推动力作用,依靠园区兴工、项目立园,全力发展绿色建筑建材、绿色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推动新型工业规模升级、质量升级、效益升级,打造千亿园区、百亿产业、十亿企业,实现由工业老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其中在绿色装备制造层面,湘阴将主动承接长株潭产业转移和配套,紧盯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重要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节能和新能源 汽车 产业基地,配套进行零部件生产。着力延伸智能车库、智能电梯等城市智能装备产业链,力争五年内引进相关项目12个以上。

        然而“筑巢引凤”也没有引爆湘阴的资本热潮。记者从高德地图上看,湘阴县位于长沙市北部,路程距离77公里,驾车时间约1小时直达。“由于长沙市的工业化发展路径是向南扩张,再加上长沙市先天的虹吸效应,许多好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愿意往长沙或者长沙以南交通区位条件更加优越的地方投资发展。”一位政府官员告诉记者。

        财政压力

        事实上确实如此,位于长沙以南的湘潭县,离长沙距离与湘阴相当,但其经济发展实力,近两年却远超湘阴100多亿元。

        根据湘潭县与湘阴县近三年的《国 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至2019年湘潭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04.27亿元、443.6亿元以及485.0亿元;而湘阴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60.6亿元、331.83亿元以及333.32亿元,三年来两地生产总值分别相差了43.67亿元、111.77亿元以及151.68亿元。

        数据显示,湘阴当地的农业生产总值在波动上升。根据《国 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湘阴县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分别为86.15亿元、83.45亿元以及100.97亿元。

        而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却呈下降趋势,规模工业总产值也呈波动下滑。2017年至2019年湘阴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为159家、130家以及119家,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64.4亿元、275亿元以及288.6亿元。

        与此同时,2017年至2019年湘阴县的财政收入虽然在稳步增加,但其税收收入却在波动下滑。数据显示,湘阴县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15亿元、15.75亿元以及17.4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分别为10.1亿元,11.31亿元以及7.2亿元。

        而湘阴的财政支出却压力巨大。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湘阴县财政一般公共总支出分别为42.8亿元,41.17亿元以及48亿元。

        谋求绝处逢生

        税收减收的同时,湘阴2020年还面临着巨大的规模工业核查压力。根据政府官网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全县经济运行形势分析预测》显示,规模工业核查带来基数包袱,其中2019年国家对湘阴县菲菲毛巾、海日食品、信达电梯、远大可建4家规模工业企业进行了核查,而国家和省统计局已将这4家企业列为重点监控对象。

        预计2020年一季度这4家企业工业总产值不到1亿元,同期基数为13.5亿元(不可修正),同比减少12.5亿元,形成了2020年的基数包袱。根据联网直报平台数据显示,全年将背负60亿元的基数包袱,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湘阴的工业增长。

        而这也倒逼着湘阴不得不选择对新兴产业进行博弈,以谋求新的盈利增长点。

        事实上,除了招商引资某世界500强入驻湘阴发展新能源产业外,2020年10月,湘阴正式获批湘江新区新片区,全境纳入《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株潭都市区国土空间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范围。

        也得益于该县纳入湘江新区新片区的契机,2020年12月18日,湘阴县首次推动产业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据悉,本次集中签约项目16个,开工项目6个,新签约项目总投资115.9亿元。据了解,此次签约开工的项目涵盖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及配套、绿色新型新材料等类别,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项目8个。

        “湘阴无论是想发展新能源还是推动产业项目集中开工签约,其实都是政府对新兴产业的一场博弈,能否产生新的盈利增长点仍未可知,真心希望项目都能够顺利落实推进。”一位政府官员如是说。

        (编辑:赵毅 校对:翟军)

助力新能源车 南昌将新增充电桩16300个

       近日,一份《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及项目情况调查的通知》(下称《通知》)已由国家发改委下发。要求各地发改委于11月18日前上报相关投资情况,而之所以引起人们的热议,则是两家企业被点名,一个是恒大、一个是宝能。

       《通知》要求各地发改委提供的情况包括:

       本地区自2015年以来核准和备案的新建纯电动汽车的项目情况、建设进展以及年度生产情况;

       本地区2019~2020年现有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投资项目生产运营及在建新能源汽车项目备案情况等;

       本地区纯电动汽汽车项目规划和招商引资情况;详细报告恒大、宝能等企业2017年以来在当地投资以及拟投资建设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情况,包括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情况。

       《通知》指出,今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夯实地方主体责任,遏制盲目上马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等乱象。

       该调查旨在加强投资监管,严格执行《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最受关注的一条是:"详细报告恒大、宝能等企业2017年以来在当地投资和拟投资建设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含已核准和备案、未开工建设的项目)情况,包括土地占用、建设内容、项目进展、完成投资等情况。"

       这也难怪,这两家企业都是房地产商跨界造车的急先锋,造车的"圈地"的传闻就没有断过。

       最早跨入造车行业的是宝能,天眼查显示,宝能汽车有限公司于2017年3月成立,同年12月宝能集团以66.3亿元买下观致汽车51%的股份并获得控股权,这也宣告宝能这家以金融、地产起家的"门外汉"正式进入汽车业。以2017年为时间节点,宝能开始大举扩张。

       据统计,2017年至2019年间,宝能集团先后在杭州、昆明、广州、陕西、昆山、贵阳等六地规划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若按照最初的规划,上述六地总产能已经高达260万辆。加上观致常熟工厂15万辆、深圳工厂(长安标致雪铁龙)20万辆现有燃油车产能,宝能汽车当下已经拥有295万辆产能。

       根据最新资料,杭州已不在宝能生产基地范围内,不过5月底宝能汽车副总裁陆幸泽表示,深圳工厂将继续提升产能至整车85万辆,如此宝能汽车的规划总产能则高达330万辆。

       与此同时,外界质疑最多的——宝能在房地产领域也是"高歌猛进"——其在广州、杭州、昆明、西咸新区四个造车基地,占地面积423亩、3000亩、6300亩、1933亩,总面积11656亩。

       值得一提的是,一系列商业用地也被列入宝能。在签署杭州新能源汽车工业园区的同时,宝能还获得了杭州新天地工业城市综合体项目,该项目未来将建成集商业、办公、居住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在确定昆明基地之前,宝能已获得8500亩当地文化旅游项目。

       部分业内人士表示,类似宝能集团这样的房地产商进军汽车领域是为了实现转型更好地生存下去。另外各地政府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企业通过造车拿地一方面可以跨界布局,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拿地难、拿地价格高的问题。

       恒大较宝能稍晚一点进入汽车行业,2019年之后,恒大开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大规模的并购和布局。

       许家印曾表示,恒大新能源车的产量将达到年产100万辆,并用3到5年成为全世界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他的确是这样做的,无论是收购汽车相关公司、签约零部件,还是买地建厂、增资NEVS,恒大把造车盘子越盘越大。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9年上半年,恒大就造车斥资3000亿。而下半年,招兵买马、结盟顶尖汽车工程技术龙头、全球研究总院落户上海、签约60家零部件企业……

       今年8月初,恒大集团在上海和广州发布恒驰品牌6款车型,涵盖1款MPV、2款轿车和3款SUV车型,迅速为恒驰品牌完成全车型领域的覆盖。用时,一年零8个月。

       此外,仅在国内便拥有7座新能源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广州/沈阳/郑州/天津/广西/青岛/上海。除中国之外,还将在瑞典以及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建设10大整车生产基地,并配套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

       同时,恒大以新能源汽车制造的名义在全国可以圈了不少地。数据显示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这一年时间恒大通过各种子公司,拿了超过1133万㎡的土地。

       而这里面只有约一半的土地是工业用地,剩余一半的土地大部分是住宅用地,另外一小部分是商业用地。

       以广州为例,2019年6月,恒大与广州市人民政府签订1600亿的战略合作协议,建新能源汽车三大基地。而后的8月,恒大就以57亿元的价格斩获广州南沙区两宗商住地块,均为底价成交。

       有地产人士分析称,房地产商通过正常的招拍挂市场去获取土地,竞争激烈,成本很高。如果有产业导入就能够获得较好的拿地机会,来获取优惠的土地。

       恒大集团总裁曾在分析师沟通会上就说:"恒大在各地借造车项目拿地,是为了覆盖建厂投资带来的亏损,未来还会推出"买楼送车",以带动地产销售。"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李颜伟分析称:"恒大、宝能跨行业进入,并且以'汽车投资+土地+上市融资'模式来获取支持,卖车对他们来说太慢了,只要在卖车之前把资金和规模搞定,先把坑搞大,地方政府+银行、各路资金进来,最后像地产一样,大而不死,政府接盘就成。"

       国家发改委点名调查恒大是否与上述文章有关尚不得而知,不过,也确实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还没有设计出来,市场前景未定的情况下,工厂先建好了,还拿了那么多的,确实值得怀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年产值700亿元/2024年建成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西安

       为了更好地帮助推广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南昌市近日印发了《南昌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布局规划》,将新增充电桩1.63万余个。希望通过南昌市中心城区充电桩的科学规划建设,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体系。

        根据规范,按照不同的充电设施分类,将分为自用、专用和公用充电设施三大结构体系。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根据服务对象的充电需求分为集中式充电站和分散式充电桩。

        最近,城市中的分布式公共充电桩主要是结合大型公共设施、公共停车场和枢纽站进行布置。共规划298个分散式公共充电桩设施,共计约9300个充电桩。其中,结合大型公共建设设施布置66个,共约3800个充电桩;32个地方结合公共停车场大概有5500个充电桩。规划范围内,规划64个城市公共集中充电站,建设充电桩约7000个。

        专用充电设施主要服务于换位、物流、治安巡逻等特种车辆。,可以结合日常车辆停放场所的设置。建议企业和部门根据新能源汽车总体数量合理匹配专用充电设施。

        自用充电设施主要结合房屋、医院、办公室、工业、物流企业配套停车场等大型公共建筑设置。具体规划采用预留与配置相结合的方式。

        在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南昌市人民政府市长刘建洋曾指出,南昌将重点打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空装备四大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其中,在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加快小榄 江铃 股份有限公司福山新能源汽车基地、经济开发区江铃新能源汽车基地等项目建设,充分利用江铃牌照资源,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快速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规模,加大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力度。 @2019

       易车讯 我们从西安电视台获悉,12月5日,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签约及开工仪式在西安高新区举行,项目计划总投资150亿元,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约700亿元。

       项目位于西安高新区草堂基地和集贤园,共占地约2890亩,总建筑面积约130万平米,主要建设电动总成工厂、电机工厂、精工中心、齿轮工厂、电控工厂、电源工厂、制动器工厂等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工厂,建设为比亚迪西安研发中心配套的高速试车跑道等。

       此前,西安市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十四五”发展目标,并提出力争到2030年全面实现电动化,成为我国首个提出汽车全面电动化的大城市,更加坚定了企业在陕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信心。作为省市汽车产业发展的主阵地,西安高新区正在全力打造百万辆汽车生产基地和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好了,今天关于“于都新能源汽车基地”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于都新能源汽车基地”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